在一個創業討論區,看到一篇文章如下
對於他的疑問,我是這樣想的,也跟大家分享
公司需要有不同類型的員工,有的主動積極、有的細心謹慎、有的具備創新想法,分配在不同職務上,發揮所長。他們可能是「領導型員工」,也可能是安靜且按部就班的「行政型員工」,或者多變且有潤滑劑個性的「協調型員工」。
講實際的,如果每個員工都是大將,表現都很強,有可能彼此間就鬥爭起來的; 或者,沒有人願意去做輔導性質的任務,無法相互配合,像個球隊一樣,各司其職。
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領導者或協調者,有些員工更喜歡穩定和規律的工作,沒有這些人,公司也無法穩定發展。對於這類員工,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清晰的工作指示和期望,並尊重他們的工作方式。
教育常會說要「因材施教」,我覺得職場管理也是類似的。對於能做事但缺乏自我驅動力的員工,可以考慮安排一位經驗豐富且圓滑的員工作為他的搭檔,間接提高工作熱情,還有與團隊之間的聯繫。
以上的意見,都建立在這個創業者的觀察角度以及認知,是「正確」的前提下。要先評估員工是否達到Job Fit,也就從績效管理角度去看待員工表現,表現是否符合職等期待,再觀察這位員工是能力不足還是意願消極,給予合理的評價及溝通。至於溝通技巧和方式,則是這位創業者的另一個功課-管理能力。
回到上面的例子,這位老闆也許可以嚐試,把人放對位置,將這位員工調整到一個更有結構化、明確角色,績效考核也以任務執行的精準度、完成度為主,降低決策性質方向的任務,可能會大大提高他的工作滿意度和生產力。
作為旁觀者,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關於人員管理的問題,而是一個關於人才多樣性、溝通和領導風格的深層次課題。